搜索

文学考研 |190个外国文学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

发表于 2024-04-28 23:17:17 来源:五大三粗网

文学考研 |190个外国文学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

第一章 古代文学


1.俄林波斯神系

是文学指以宙斯为主的新神谱系,有十二大主神,考研因为他们居住在俄林波斯山上,个外国文故被称为俄林波斯神系。学必主要的背名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词解宙斯的汇总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文学还有宙斯的考研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个外国文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学必智慧女神雅典娜、背名爱神阿佛洛狄忒。词解这些神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汇总和人同形同性,文学只是额外具有人类所没有的巨大法力。俄林波斯神系反映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情形。


2.不和的金苹果

相传阿基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于是她对此实施报复,在婚礼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佛洛狄忒都想拥有这个苹果。宙斯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判定,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佛洛狄忒许他娶得最漂亮的女子。最后帕里斯将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得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为此挑起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此后,“不和的金苹果”意指不和的种子与祸根。


3.特洛伊木马

源于希腊神话,指阿开亚人用来隐藏士兵潜伏进入特洛伊城的木马。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伊10年不下,奥德修斯遂设计假意退兵,藏伏兵于巨大的木马之内,特洛伊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推进城里。当夜,希腊联军回兵,与木马中的伏兵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伊城。后人用“特洛伊木马”指隐患与诡计。


4.荷马式的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诗句自然流畅、优美动人,其比喻生动形象,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其特点是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选取比喻,如狩猎、农事等。生活气息浓郁又充满想象力,既朴素简洁,又丰富多彩。这种比喻既增强了读者的现实感,又获得了形象生动的效果。(例如,把阿喀琉斯的急驰比喻为“灌水车向百花盛开的园中注下的急流”;把两军投石作战的场面比作“石头像雪片般秘密落下,仿佛像严冬一日。”)


5.羊人剧

古希腊悲剧三部曲演出后,为调剂气氛而演出的轻松的笑剧。因歌队装扮成希腊神话中的小神“羊人”而得名。


6.三联剧

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形式。这类悲剧由三部分组成,每部既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互有联系,递进发展。这种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的剧作,通称“三联剧”。首先采用三联剧形式的是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他现存唯一完整的三联剧是《俄瑞斯忒斯》。这种形式后来被索福克勒斯打破,不过至今仍有不少剧作家采用。


7.牧歌

又称田园诗,是一种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发源于古希腊,首创者是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托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对后世文人的牧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8.荷马史诗

相传为古希腊流浪艺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两部分,各24卷,均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伊利昂纪》描写战争本身,集中写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和战争最后51天发生的事件;《奥德修纪》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业绩,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德,同时也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奋斗精神,肯定了人与现实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9.古希腊抒情诗

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它起源于民歌,因伴奏乐器不同而分为琴歌、笛歌(一名哀歌)和讽刺诗等。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其他著名诗人还有品达罗斯和阿那克里翁。


10.《伊索寓言》

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被释奴隶伊索所作。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影射现实生活与阶级矛盾,站在下层平民立场上揭示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总结了下层平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并号召被压迫的人团结起来与压迫者进行斗争。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有《农夫与蛇》、《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对后来作家的寓言创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1.古希腊悲剧

起源酒神颂歌,它的形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题材大多取自神话,其内容往往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悲剧重在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其形象高大雄伟,气势壮烈磅礴,一般没有悲观色彩,而是充分表现出奴隶主民主派的自豪感。古希腊最著名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12.命运悲剧

是希腊悲剧的一种,它主要写主人公个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古希腊人认为在人与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是不可抗拒的,是无法解释和难以捉摸的,悲剧主人公的结局是逃不出命运的魔掌而终将毁灭的。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规律的客观性。所谓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人与外部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命运悲剧是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典型的命运悲剧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13.古希腊喜剧

前身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戏。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希腊古典时期的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14.新喜剧

是希腊化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是相对于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的“旧喜剧”而言的。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艺术上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剧中没有天神,也没有合唱队。代表作家是米南德,其完整的传世之作是《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


15.古罗马三大诗人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是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三大诗人。维吉尔的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贺拉斯的代表作是文艺理论著作《诗艺》,提出“寓教于乐”的主张;奥维德的代表作是诗体故事集《变形记》,这是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汇编。


16.麦凯纳斯文学集团

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作家群体。屋大维掌权后,重视文学创作,并竭力把文学创作纳入政治轨道,为巩固新政权服务。他通过助手麦凯纳斯把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史称“麦凯纳斯文学集团”。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都是其中的成员。


17.史诗

所谓史诗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史诗中的历史是传说时代的历史,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史诗中的英雄诗理性化的英雄,多数具有神的血统,被赋予超人的能力。


18.替罪羊

在古代埃及,如果某年发生了天灾,庄稼受损,人民就会认为事自己犯了罪惹怒了神,神降祸下来,所以人们就把一群羊赶到荒野里让羊替人类赎洗罪过。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19.教会文学

又称僧侣文学,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和基督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其题材主要取自《圣经》;内容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宿命论,以维持其封建统治;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圣者言行录、祈祷文、颂歌、梦幻故事和宗教剧等;一般采用梦幻、象征的手法,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的缺点。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中占有统治地位。


20.梦幻文学

欧洲中世纪文学常采用寓意手法,假托梦境、幻境或隐喻来反映生活现实,作品中常常出现地狱、天堂等,主人公往返其间,并有向导作指引,这类作品被后人成为梦幻文学。中世纪的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中有不少作品采用这种寓意手法,代表作品是法国的《玫瑰传奇》,但丁的《神曲》也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


21.英雄史诗

是在中世纪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反映本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中世纪欧洲的英雄史诗可分为两类:早期英雄史诗和晚期英雄史诗。早期英雄史诗反映的是封建制度确立以前各氏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事迹,代表作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欧沃尔夫》;晚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产物,以歌颂英雄武功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22.骑士文学

指中世纪伴随着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世俗封建贵族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基本内容是宣扬骑士精神,描写骑士冒险和对贵妇人的爱情。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体裁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破晓歌》最为有名;骑士叙事诗主要在法国北方,于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是其常见体裁,出色作品是《特里斯丹和伊瑟》。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抒情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影响极大。


23.城市文学(市民文学)

是12世纪以后随着市民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国的城市文学最为发达。与教会文学不同,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在内容上现实性极强,风格上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使用讽刺手法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贪婪愚蠢,赞扬市民的智慧。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诗故事诗、市民抒情诗和城市戏剧。代表作品《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


24.温柔的新体诗派

又称清新体诗派,13世纪后半叶出现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抒情诗派。它在法国骑士抒情诗的影响下产生,多以爱情为主题,把爱情写成一种来自高贵心灵的能使人道德高尚的感情,一种能给人带来强烈激情的力量。以但丁的《新生》成就最高,彼得拉克发展了这一派传统,使形式更加完美,清新体诗派表达了反封建和反宗教禁欲主义的思想。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25.文艺复兴

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14-17世纪初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运动。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后波及到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被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文艺复兴”由此得名。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达到反封建反教会的目的。它不仅是一场文学运动,而且还是思想文化体系的一次大变革,影响到哲学、政治、世界观和教育等领域,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有深远影响。


26.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所形成的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里解放出来,对“人”的肯定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在文学上,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


27.乌托邦

意译为“乌有之乡”、“极乐岛”“仙乡”、“乐土”,指不存在的地方或虚构的国家。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后来,人们就用乌托邦来称呼那些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学说。


28.十四行诗

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抒情诗体。最早泛指流行于中世纪民间的用乐器伴奏的短小诗歌,兴起于意大利,后传入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它有固定的格式,格律严谨,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构成,但在流传过程中也有不同的音步和韵律变体。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彼特拉克是十四行诗的主要代表,他使这种诗歌形式定型,因此称为“彼特拉克体”。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他对其韵律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十四行诗称为“莎士比亚体”。19世纪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十四行诗体,使其由抒情变为叙事。


29.斯宾塞体(斯宾塞诗节)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斯宾塞首创的抒情诗体,一种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诗歌节数没有限制,每行九节;前八行为十个音节,最后一行为十二个音节,抑扬格。诗体严谨,富有音乐性,对英国格律诗的形成影响很大。斯宾塞本人的长诗《仙后》,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均采用这种诗体。


30.七星诗社

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它由6个人文主义诗人和他们的希腊语老师组成,共7人,“七星诗社”由此得名。领袖人物为龙沙(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爱情诗《十四行•致海伦》),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为其宣言。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七星诗社还对民族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提出要统一和保卫民族语言,主要用法语写作。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创作大型史诗和能与希腊罗马文学相媲美的民族文学。


31.大学才子派

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将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代表作家有:李利、格林、基德和马洛等,其中年纪最小贡献最大的是马洛,代表作品是《帖木儿》、《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经过“大学才子派”们的创作实践,题材不断扩大,技巧也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32.流浪汉小说

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取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涯,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黑暗、弱肉强食,充满了幽默辛辣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又名《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流浪汉小说在刻画人物、反映现实和构造艺术上对欧洲近代小说颇有影响。


33.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是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他是出身于贵族阶层的破落骑士,但缺少封建骑士的荣誉观念,混迹于市民之中,专靠偷盗和招摇撞骗为生,是个地地道道的酒色之徒。福斯塔夫出入宫廷,混迹市场酒肆,是联接贵族和平民的纽带人物,他的活动为剧中主人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为读者提供了贵族和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这种广阔的社会背景被恩格斯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34.莎士比亚化

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刻画和浪漫主义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35.庞大固埃主义

庞大固埃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代表作《巨人传》中的人物,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创造了这个在身体和精神上一样高大强壮的巨人形象。庞大固埃主义象征: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乐天、达观、积极进取。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36.古典主义

17世纪流行于欧洲尤其是法国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学思潮,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视为必须效仿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且赋予它们新的创作内容,古典主义因此得名。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主要成就体现在戏剧上,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以及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等剧作家。特点是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思想上崇尚理性,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艺术形式上讲究三一律等。


37.沙龙文学

即客厅文学,是17世纪流行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流派,由兰蒲绮侯爵夫人发起。17世纪法国贵族将自己的客厅作为贵族文人名流的聚集地,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由此诞生。作品多为骑士小说和长篇历史故事,其文学语言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反映17世纪了贵族阶级庸俗无聊的趣味,曾受到莫里哀的辛辣嘲笑。


38.三一律

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能够迅速展开尖锐的冲突,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后来随着浪漫主义兴起,三一律被彻底打破并退出了历史进程。


39.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此名。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代表是意大利的马里诺派和西班牙的贡哥拉派。


40.古今之争

17世纪末法国文坛上发生的文学论争,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评价古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为宫廷服务,以模仿拉丁古典作品为最高理想,坚持厚古薄今,代表有布瓦洛、拉辛、拉封丹等。新派人物佩罗写了《古今之比》一文向布瓦洛挑战,提倡厚今薄古。两派反复相争,相持不下。这场论战后来遍及欧洲,长达百年之久,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后,欧洲文坛才彻底扫荡了厚古薄今的文学风尚。


41.清教徒文学

是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新兴资产阶级主张“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反对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倡导清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因而得名。以表现清教思想为特征的清教徒文学,显示出强烈的批判锋芒,代表作家是弥尔顿和班扬,代表作品分别为《失乐园》和《天路历程》。


42.玄学派

17世纪初在英国形成的诗歌流派,英国巴洛克文学的代表,因这派诗人“喜用玄学”(德莱顿语)而得名。德莱顿指出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玄学派的创作反映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代表作家是约翰•多恩。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43.启蒙运动

是1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昧。他们将理性作为一切现存事物的裁判者,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同时提出“天赋人权”“契约论”等一整套启蒙理论,描绘出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社会。因此启蒙运动实质上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一次舆论大准备,为资产阶级进一步夺取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44.启蒙文学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以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批判性。启蒙思想家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他们特别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作品中着重反映人民的日常生活,描写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感情。启蒙文学最典型的文学形式是哲理小说和启蒙戏剧。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狄德罗、歌德等。


45.哲理小说

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的目的不在于情节的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于宣传哲理和启蒙思想。其人物形象一般具有寓意,作品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形式上分为书信体和对话体。哲理小说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忽略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代表作品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


46.百科全书派

产生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其首领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他为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的头脑,自1751—1772年用20年的时间组织编撰了《科学、艺术与工艺的百科全书》共32卷,因这一巨大工程而团结了一批名流学者,称为“百科全书派”。狄德罗把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组织起来,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


47.狂飙突进运动

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运动中心在斯特拉斯堡,1770年,歌德与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相见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第二,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要求个性解放;第三,接受卢梭的“返回自然”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狂飙突进运动带有自发性,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因此这一运动没有进一步引向政治斗争,没能持久。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作品。


48.感伤主义

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产生的文学流派,由斯特恩的《感伤的旅行》而得名。是软弱的小资产阶级情绪的一种反映,他们面对产业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感到自己的生活和地位的不稳。他们不满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暴虐,又不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产生了伤感的情绪。他们对“理性”社会表示失望,转为崇尚感情。在创作上突出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内心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辟了道路。代表作家作品是英国的斯泰恩《感伤旅行》和哥尔德斯密斯《威克菲牧师转》。


49.(德国)教育小说

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产生的一种小说的形式,通常以一位年轻主人公的成长、发展经历为主题。这位主人公以理想化的方式达到了当时人们对于一个受过教化的人的理想。教育小说中有一些传记的成分,在主人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教化概念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结构经常采用三段式:青少年年代-漫游年代-师傅年代。大都以积极的调子结尾,表现主人公年轻时代的许多幻想虽在生活的磨炼和挫折中破灭,但也因此找到了大有所为的新生活。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是德国教育小说的代表作。


50.哥特式小说

18世纪末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形式,作品多以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特别是阴森荒凉神秘的古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财产而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对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很多小说家产生重要影响。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第一部哥特式小说)。


51.席勒式

指席勒部分作品中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以“不能实现的理想”代替客观现实,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犯了“为了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的错误;理想化、抽象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导致人物形象“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席勒式”是马克思在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时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而提出来的,但“席勒式”并不能概括席勒的全部创作。


52.墓园诗派

是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而得名。这一诗歌流派情调消沉,专以坟墓、死亡等为诗歌的描写对象,具有一种感伤的格调。重要诗人有汤姆和杨格等。


53.正剧

又称悲喜剧、启蒙戏剧、严肃剧,是启蒙时期创立的一种戏剧形式。它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着重反映市民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在思想上,它赞扬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批判封建贵族阶级和专制制度;在形式上,采用日常语言,打破了古典主义悲喜剧的严格界限,将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融为一体,生动活泼。法国的狄德罗和莱辛对此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大力提倡,法国戏剧家博马舍是这一戏剧理论的成功实践者,著有《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姻》等。


54.散文滑稽史诗

菲尔丁进行的一种新文学形式的尝试,他自己将这种文体叫做“散文滑稽史诗”。它既有史诗的特点---有情节有人物,又是没有韵律的含有幽默滑稽成分的散文体。用散文写史诗,用“滑稽”而不用“严肃”笔法。代表作品有《汤姆•琼斯》和《约瑟夫•安德鲁传》


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55.浪漫主义

出现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股文学思潮。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一方面刺激了人的精神个性觉醒,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这个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出现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打破了传统古典主义束缚,注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歌颂大自然,喜欢异国情调,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均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两个对立流派: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共同特征是注重主观抒情,善于运用大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极力赞美大自然和诅咒城市文明,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等。浪漫主义思潮的出现,最后扫荡了古典主义,代表作家有雨果,拜伦,普希金等。


56.湖畔诗人

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都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该派由是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他们的诗作思想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韵律考究,艺术成就较高。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创作的《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的宣言。


57.耶拿派

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它以创办于耶拿的文艺杂志《雅典娜神庙》为阵地,“耶拿派”由是得名。耶拿派在思想上表现出向往中世纪和美化基督教的特征,其创作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在纯洁民族语言、推动民族文学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施莱格尔兄弟是其理论的阐述者,诺瓦利斯和蒂克是其创作代表,代表作分别是《夜的颂歌》和《民间童话集》。


58.海德尔堡派

是德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它以创办于海德堡的刊物《隐士报》为阵地,“海德堡派”由是得名。他们重视民间文学,收集大量民歌和民间故事,在文学影响和创作实绩上都超越了早期浪漫派,但在思想风格上仍表现出与早期浪漫派的承接关系。代表作家作品是由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合编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的号角》和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59.拜伦式英雄

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具有非凡性格和鲜明特征的人物的总称。他们不满“文明”社会的现实,敢于蔑视一切现存制度和丑恶势力,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们的反抗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性质,目的不外是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或爱情幸福。他们既倔强高傲又孤独无援,既脱离群众又脱离社会斗争,因而最后只能以失败或死亡的悲剧结局而告终。因这些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又反映了诗人本人的高傲、忧郁苦闷的性格,故称之为“拜伦式的英雄”。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


60.东方叙事诗

是拜伦创造的以东方为背景的浪漫主义组诗,共六篇,包括:《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科林斯的围攻》。它们题材新颖,充满浪漫情调。主人公都是些阴郁孤傲的反叛者,不满“文明”社会的现实,敢于蔑视一切现存制度和丑恶势力,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主人公都是个人主义英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本人的高傲、忧郁苦闷的性格。


61.欧那尼决战

《欧那尼》(又称《艾尔那尼》)是雨果戏剧的代表作,剧本内容和形式都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实践了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从而遭到古典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在演出过程中,该剧支持者和古典主义拥趸者爆发了法国戏剧史上一次著名斗争,史称“欧那尼之战”。古典主义者千方百计破坏演出,浪漫主义支持者与古典主义者展开一系列激烈斗争,最终浪漫主义大获全胜,古典主义戏剧从此退出舞台,这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取得胜利的标志。


62.美丑对照原则

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邪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他反对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和优美,认为“丑”在艺术创造中具有衬托“美”的作用,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了对美的肯定,而且强烈的美丑对照可以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雨果肯定了“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扩大了文学的审美领域,具有重要美学意义。


63.十二月党诗人

1825年,俄国进步贵族青年军官举行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个革命者将文学作为宣传政治思想的武器,被称为“十二月党诗人”。在文学观念上,他们反对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主张文学表现诗人的主观世界,即爱国主义的革命情感,并且重视民族文学,追求文学的人民性、民族性和浪漫精神的结合。他们的创作充满对专制政体和农奴制的憎恨,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对19世纪俄国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代表作家作品雷列耶夫《沉思》。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64.现实主义文学

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英法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随后波及欧美各国,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追求细节真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由于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高尔基称其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走向成熟与繁荣。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易卜生等。


65.宪章派文学

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中涌现的文学称为宪章文学。宪章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为无产阶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宪章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在艺术形式上,它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和圣歌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代表作家是琼斯和林顿。


66.《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总集,共有90多部,塑造了2000多个人物形象。采用分类研究和人物再现的方法,把众多的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部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是主干部分,又可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67.人物再现法

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独创的一种塑造人物的手法,其目的是将不同作品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间喜剧》中,巴克扎克让主要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以展现他们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侧面,最后构筑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反面加强了《人间喜剧》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主题。这个方法受到了美国作家库柏塑造的“皮袜子”形象的启发,也为后代作家所效仿,成为通过多数作品整体展现社会风貌的重要创作方法。


68.巴黎公社文学

在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前后约20年间,革命者创作了大量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文学史上称之为“巴黎公社文学”,其中以诗歌数量与成就最多最大。它采用通俗活泼的形式和群众语言,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者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代表作家是鲍狄埃,他的《国际歌》形象而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表达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巴黎公社文学为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9.威塞克斯小说

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创作的一系列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他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故事”、“性格和环境的小说”,其中重要小说归在最后一类。威塞克斯是作家的故乡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古城,哈代用威塞克斯为背景创造了上述一系列的小说,统称“威塞克斯小说”。这些小说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入侵对宗法制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毁灭性影响,展现了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悲剧性历史。其中小说对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怀念之情,对家乡自然风光、人情风俗的描写,使得威塞克斯在小说中有了生命。代表作有《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


70.多余人

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也是俄国文学的独有成就。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们不满现状,渴望有所作为,但又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社会同流合污,也不愿放弃优越生活,走跟人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性格脆弱,无力改变现状,最终无所作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此外还有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的《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其中奥勃洛摩夫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


71.新人

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平民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来自社会下层,蔑视贵族阶级,与人民联系密切,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重视实践,推崇实用科学;还有积极乐观的思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他们代表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传达出时代的要求。代表人物有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罗普霍夫和拉赫美托夫。


72.小人物

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人物形象,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品,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创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外套》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进一步深化发展了小人物形象。


73.自然派

是19世纪在俄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创始人:果戈理。它要求文学创作真实反映生活,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文坛出现了一批所谓“果戈理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布尔加林他们是只写黑暗的“自然派”,别林斯基则以自己的理论著作接过这个名词,肯定“自然派”的创作,并加以理论总结。于是,“自然派”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代表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74.奥勃洛摩夫性格

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是俄国文学中最后一个“多余人”的典型。他受过良好教育,禀赋聪慧,也有上进的要求,但贵族子弟那种长期的寄生生活方式,已使他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朋友的鼓励和美好的爱情都没能唤醒他的活力,他逐渐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整日睡在床上,成了一具活尸。冈察洛夫指出,奥勃洛摩夫性格的产生,源于不劳而获的贵族生活和贵族教育,是腐朽、寄生的农奴制的必然产物。它宣告了贵族阶级进步性已丧失殆尽,预示着新的时代、新的人物的到来。


75.卡拉马佐夫性格(气质)

“卡拉马佐夫性格”一词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作品中刻画了卡拉马佐夫家族成员在社会大动荡大转折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等恶性,反映出一部分俄国贵族阶级在农奴制分崩离析和资本主义长足发展的状况下,看不到出路,悲观厌世,无可奈何而自甘堕落,他们的性格带有极大的典型性,被视为俄罗斯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体现,因而称之为“卡拉马佐夫性格”。


76.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描写方法。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度评价了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称之为“心灵辩证法”。他认为托尔斯泰善于通过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演变,尤其关注心理过程本身以及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追踪描绘一些情感和心理是怎样演变成另一些情感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77.精神探索型人物

托尔斯泰一系列重要作品中带有作家自传性质、表现作者精神探索历程的人物。他们思想敏锐,对社会问题敏感,并紧张探索,努力寻找答案。但是不到结果时,他们往往转向宗教,从宗教中寻找启示。《战争与和平》中的比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等就是这类人物。


78.“忏悔贵族”

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他们一般是有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有较高精神追求,但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有意无意地就会做下一些坏事,伤害到他人。当他们在特殊的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变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代表人物是《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79.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和人类社会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其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博爱”。“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荒谬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消极软弱的表现。在19世纪后期俄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主义所起的是麻痹人民的作用。


80.别里科夫性格

别里科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套中人》中的主人公,是变态的顽固保守的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突出特征是顽固保守、多疑胆怯。他把自己及其物品都用套子裹着,思想也套上了套子,而且还把别人也装进套子里,以“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统辖周围环境,造成压抑气氛。别里科夫性格是沙皇反动统治制度造成的,他惧怕屈从于沙皇反动统治,但又成为反动统治的卫道士;作为旧制度、旧思想的维护者、警犬,他是凶狠的,但他保守、腐朽的本质又使他在新事物面前不堪一击;别里科夫的凶狠、脆弱正反映了造就其性格的沙皇专制统治的残暴和脆弱,也表明这种生活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俄国必须要变革。


81.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创作的揭露社会问题的戏剧被称为社会问题剧。通过人物的论争,这些戏剧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婚姻、道德、法律、妇女、教育等一些列社会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丑恶本性和婚姻的不合理现象。虽然剧作家没有在结尾提供恰当的解决方法,但因为所设计问题的重大,剧中人物思想的尖锐对立,这些戏剧呈现出浓厚的探索精神和犀利的批判色彩。通过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将戏剧舞台用作讨论社会问题的讲坛,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扩展到戏剧领域,冲击了当时西方舞台上流行的虚幻庸俗的戏剧,指明了戏剧发展方向,推进了现代戏剧改革。代表作品:《玩偶之家》、《社会支柱》、《人民公敌》和《群鬼》等。


82.废奴文学

是19世纪美国废奴运动的产物。废奴文学站在反对蓄奴制度的进步立场上,从人道主义出发,描写黑奴的非人生活,揭露南方奴隶主的残酷暴行,批评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为黑奴解放运动大声疾呼,进而批判北方资产阶级的妥协、虚伪和背叛行为。废奴文学表达了强烈的民主倾向,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开展,在文学史上则为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作品有希尔德烈斯的《白奴》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83.欧·亨利手法

他在不少小说中,都把全篇的重心安排在结尾部分,小说故事极其平常,主人公也很普通,给我们的感觉是作者文笔简洁,语言幽默,娓娓说来,充满风趣。当看到小说结尾时,作者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使读者在惊愕之后,豁然开朗,人物的性格特征显得更加深刻。故事耐人寻味,在承认事件合情合理和赞叹作者构思巧妙的同时,感到作品揭示的社会意义很深刻。因此“欧·亨利手法”可以说是以结尾取胜的手法,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


84.复调小说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大意为:陀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做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的世界,根本上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


85.象征主义(文学)

是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后流行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定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先驱是法国作家波德莱尔,主要成就是诗歌。象征主义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着眼点不是描写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主观的幻觉;喜欢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内在的“最高真实”,重视雕塑美、音乐美和朦胧美,追求扑朔迷离的神秘境界。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再次掀起高潮。此时的象征主义诗人力图超越个人情感的局限,用作品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成就更高,影响更大。前期代表作家是法国的马拉美、魏尔伦和兰波,后期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庞德等。


86.自然主义

19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产生于法国,后波及到欧美各国。主张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提倡描写的烦琐性,鼓吹无思想性。代表作家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等。与现实主义相同,自然主义也强调客观地反映现实,但自然主义描摹自然的主张实际上是随便观察到的庸俗的自然、多属偶然现象,反对现实主义通过典型概括的手法反映现实。它要求文学家成为科学家,应按照严格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创作。自然主义者认为,既然作家完成的是科学家的职能,他就应该做到绝对的冷静和客观,而不应该流露个人感情和给予评价。


87.唯美主义

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88.为艺术而艺术

是唯美主义提出的口号。它最早由法国诗人戈蒂埃提出,后来得到了其他唯美主义者的响应。这一口号表达了唯美主义的基本观念,即对艺术本质的看法。通过这一口号,唯美主义传达出新的文学艺术观,要求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反对其与政治、道德的联系;指出对纯粹美的追求才是艺术的任务;大力提倡对形式美的追求。当唯美主义走向沉寂以后,这一口号因为传达了新的文学艺术观念,而仍然得到一些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认同与尊崇。


89.梅塘集团

得名于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左拉周围聚集了一些年轻作家,其中就包括莫泊桑和于斯曼,他们经常在左拉的家中聚会,决定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写作小说,结集起来以左拉别墅所在地梅塘的名字命名为《梅塘之夜》出版,其中就收录了莫泊桑的代表作《羊脂球》。该小说集的出版让莫泊桑一举成名,而“梅塘集团”的称呼也传播开去。梅塘集团的成员标榜自然主义,反对浪漫主义,其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第九章 俄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90.拉普

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成立于1923年,领导人物是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等人。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多建树,对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起到过促进作用,但是后来推行“左”的宗派主义文艺路线,排斥非党派作家,严重阻碍了苏联文学的健康发展。1932年,苏共中央解散了它,成立了代替性的苏联作家协会。


9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主要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将其与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1989年,苏联作家协会在新《章程》中删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一创作和批评方法也随之消失。高尔基的《母亲》是这一创作类型的早期范本。


92.萨姆金精神

萨姆金是高尔基史诗性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中的主人公。他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灵魂空虚,卑鄙虚伪,海派和仇视革命,是个极端主义者的典型。“萨姆金精神”即市侩习气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代名词。


93.解冻文学

这一概念来源于爱伦堡发表于1954年的小说《解冻》。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文学出现了一股不同于左倾思潮的文学倾向,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迎来了文学的活跃时期,这十年来的文学被称为“解冻文学”。它不同于斯大林时代文坛上的歌颂文学,注意发扬民主精神,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尊重文艺创作的自由,反对文艺追随政治,反对个人崇拜,表达了“关心人”、“爱护人”的文学主题。“解冻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和阿克肖诺夫的《带星星的火车票》。


94.阿克梅派

是具有代表性的俄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之一,起源于20世纪初,它是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一方面称象征主义为“当之无愧的父亲”,继承它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后期象征主义的神学、玄学倾向,主张文学返回尘世,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和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准确可感的形式。即所谓用压实的语言追求诗歌的男性力度和强烈的画感。其诗文过于雕琢而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代表人物:阿赫玛托娃、库兹明等。


95.白银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


96.俄国形式主义

形成于“白银时代”、活跃于苏联20年代文坛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在探讨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性”见解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他们对诗歌韵律和节奏、小说结构和句法,以及悲剧理论等方面的探讨也卓有成就。不过,这一学派中的不少人坚持文学发展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在过程、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观点,显示了它的局限。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第十章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


97.福尔赛主义(福赛特主义)

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在他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包括《有产业的人》、《骑虎》和《出租》)中对福尔塞家族精神的总结。索米斯·福尔赛是这个家族的精神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即强烈的占有欲和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他人不择手段地榨取。这种性格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贪得无厌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在英国上流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98.冰山原则(冰山理论)

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最早是海明威在一部关于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中提出的,以后又不断阐发。他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意即他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剩下的都在海面以下,是作家省略掉、需要读者自己去感受的部分。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去塑造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刻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冰山原则的两大特点是:简约的艺术和经验的省略;四大要素是: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些也构成了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99.“迷惘的一代”

语出美国作家斯泰因对海明威及其创作的评价,后成为以海明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的名称。它由一些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后影响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为代表。这些作家大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在战争期间饱受身心的创伤,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出路,在孤独、迷惘、彷徨中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消极的反抗。“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战后年轻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100.硬汉性格

是人们对海明威小说中刻画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精神特征的概括。这些人物有拳击手、斗牛士、猎人和渔夫等,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的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百折不挠,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是这类硬汉性格的最好诠释。


101.美国犹太文学

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屡遭磨难,失去祖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惨痛经历,使他们旧恨未除又添新仇。他们一方面努力恪守民族传统,以此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利于抵御外侮;另一方面又必须顺应所在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法制法规,利于生存和发展。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和异化成为美国犹太文学的经久不衰的主题,而彷徨焦虑的边缘人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位置。代表作家作品有: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和贝娄《洪堡的礼物》等。


102.跨掉的一代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该流派是一个松散的文学团体,由一群性格粗犷豪放、自由不羁的男女青年组成。他们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关心个人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以颓废、堕落和犯罪来反抗社会对个体的压抑,反抗传统价值和行为规范。在艺术上,他们否定高雅文学,其作品结构杂乱无章,语言粗鄙有力,既表现了对美国社会的反抗,也流露了悲凉、焦虑和迷惘的消极情绪。代表作家作品是金斯堡的《嚎叫》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103.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福克纳以虚拟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创造了一系列文学作品。马尔科姆•考利将其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在这个想象的南方社会中,福克纳详细记录了几大家族的盛衰荣辱,细致描绘了其家族成员的坎坷人生,从多层面反映了南北战争结束到20世纪初这段时期的南方历史,深刻揭示了社会变迁下南方人所经受的文化和心理冲击。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包括15部长篇和大量中短篇,其中重要作品如《我弥留之际》以多角度叙述方法和大量采用意识流手法创造了“关于人类忍受能力的一个原始的寓言”;《八月之光》在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中重点描述了一个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克里斯默思挣扎于毁灭的故事;《押沙龙,押沙龙!》通过几个人的叙述与分析来表现庄园主托马斯•萨德本的盛衰史,该作具有史诗结构和浓郁的悲剧气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第十一章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


104.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理论基础是形形色色的非理性哲学。这些非理性哲学从萨特时代开始,才真正向社会和文学渗透。在表达内容上,注重表现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潜在的意识世界。在表现方法上,较多运用象征和隐喻,采用荒诞、梦幻和反理性、反逻辑的结构形式。现代主义文学是个泛概念,是诸多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大致可分成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后一时期主要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有人将后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后现代主义”。


105.未来主义文学

是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流行于各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是马里内蒂,其论文《未来主义宣言》的发表,是这一流派诞生的标志。未来主义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追求一种新的未来的美;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运动感和力量感;主张打破语言的句法与正常韵律等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进行艺术创造。未来主义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但其创新性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为文学观念的革新和表现形式的丰富做出了贡献。代表作家:意大利的马里内蒂、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和法国的阿波利奈尔。代表作品是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


106.超现实主义

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法国兴起并流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超现实主义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描绘“超现实”;追求艰深晦涩、神秘离奇的艺术效果。由于政治和世界观的分歧,这一流派在30年代分裂,但其文学创作观念和创新意识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布勒东是创始人和理论家,阿拉贡、艾吕雅和苏波是代表作家。


107.后期象征主义

它是前期象征主义在20世纪的延续和发展,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后期象征主义仍然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但是跳出了个人情感的狭小范围,而呈现出回应时代与社会的总体特征。在艺术上,抛弃了前期象征主义过于隐晦艰涩的艺术风格,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线的统一。后期象征主义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领域,代表诗人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和美国的庞德等。


108.表现主义

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后流行于欧美各国。表现主义文学认为,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主要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展现其内在的本质,或在内的生命冲动,表现作者的“主观现实”。表现主义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戏剧领域,表现主义戏剧常常以荒诞的情节、离奇的舞台形象、观念化的人物和大量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代表作家作品有:奥地利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城堡》,瑞典斯特林堡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美国奥尼尔的剧本《毛猿》等。


109.卡夫卡式

是人们对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作品风格的概括。它如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内容和主题上,“卡夫卡式”指作品大多描写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无依。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悖谬、怪诞、神秘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110.意识流小说

二十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和哲学术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认为人的意识是流动的,千变万化,而不是固定的,有条不紊的。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这一流派于40年代走向衰落,但“意识流”手法已成为文学上广泛运用的心理描写手法。代表作家作品:法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尤利西斯》和美国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等。


111.存在主义文学

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于二战前的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传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揭示世界和人存在的荒诞,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境况中的自由选择和精神自由,具有鲜明的哲理化倾向。为了描绘世界的荒诞感,存在主义文学将真实性原则提到了重要高度,并采用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主要采用小说和戏剧两种文学样式。代表作家作品:萨特《恶心》和加缪《局外人》等。


112.境遇剧

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也有人称之“自由剧”。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境遇”二字。其剧作不按传统戏剧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代表作有:《禁闭》、《苍蝇》等。


113.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强调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痛苦和反抗的无意义,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色彩。在艺术上,荒诞派戏剧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手法,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放弃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恐怖和人生的痛苦绝望,产生一种荒诞效果。代表作家作品:贝克特《等待戈多》和尤奈斯库《秃头个女》等。


114.“新小说”

又称“反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是一个松散的文学团体,没有统一的美学纲领。新小说派作家强烈地反对传统,要求全面革新小说艺术;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关切小说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如取消人物的中心地位,颠覆作品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打破语法规则的约束,给文本留下“空缺”,使读者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创造。代表人物:罗伯-格里耶、萨洛特、布托、西蒙、杜拉斯等。


115.黑色幽默

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思想上,黑色幽默作家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痛苦而恼怒的深层体验。在艺术上,以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阴郁可怕的故事,获得一种悲喜剧因素混杂的审美效果,故此而被视为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其主人公常常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情节具有非逻辑性,整体上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作品: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等。


116.魔幻现实主义

是拉丁美洲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60年代达到高潮。它在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验,将印第安的传统观念、拉丁美洲的历史和贫穷落后的现实融为一炉,在故事情节中夹杂着神话传说、奇迹梦幻等超自然因素,运用现代主义文学象征寓意、联想暗示、时序颠倒等表现方法,展现一个魔幻与现实交织的文学世界,以此来表现拉丁美洲的独特现实,探讨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代表作家作品: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鲁尔弗《佩德罗•帕拉莫》等。


117.意象派诗歌

是20世纪初在英美等国兴起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意象派诗人反对空泛的抒情和空洞的说教,主张用鲜明、凝练的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思,做到情、景、理的一致,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意象派诗歌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的影响,追求新奇含蓄的表现形式,开创了英美现代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也为20世纪现代主义开辟了道路。代表诗人:庞德、休姆和叶赛宁等。

外国文学作品名称名词解释


118.《工作与时日》

赫西奥德的教诲诗。这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首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诗,共八百多行。诗人在这首长诗中,劝导弟弟走正直劳动的道路,不要走巧取豪夺的邪路。诗中还反映出当时希腊农村的现实。诗人在诗的后部,以一个亲身参加劳动的人的亲切感,描绘出许多农村景色的生动画面,是这首诗的一大艺术特色。


119.《俄狄浦斯王》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传说,描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谕,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赞颂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人民负责的精神,同时又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怀疑,表现了雅典人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该作品结构严谨精巧,善用突转,不仅代表着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也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


120.《美狄亚》

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伊阿宋窃取金羊毛的英雄传说。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男子的不道德行为,对美狄亚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著称,成功塑造了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美狄亚的形象,详尽刻画了她的爱与恨、被弃与复仇的心理变化,特别是杀子前感情与理智的冲突。结构完整,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合乎逻辑,富有强烈感情色彩。


121.《神曲》

叙事长诗,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全诗14233行,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叙述了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并由贝阿特丽采引导游历天堂的故事。但丁在《神曲》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人怎样从迷惘、错误和罪过中经受苦难和考验,达到至善和幸福的境地。围绕这一主题,《神曲》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意大利的现实生活,鞭挞了教会教皇的罪恶势力,反对蒙昧主义,赞美人的智慧和才能,肯定文化的重要,要求感情的自由。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和平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透露出人文主义的光芒。《神曲》结构宏伟严密、内容广博,首次用意大利语写成,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统一起了很大作用。


122.《十日谈》

短篇小说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拉开欧洲文艺复兴序幕。采用框型结构,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把一百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统一整体。作品虽然是十个男女青年在乡间逃避瘟疫时轮流讲述的故事,但人文主义思想是贯穿全书的红线。作品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用冷嘲热讽的手法揭露腐败的罗马教廷,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对摆脱宗教和封建道德约束的要求和愿望。注重人物塑造、心理刻画和景物描写,用意大利语写成,语言生动精炼,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123.《巨人传》

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代表作,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作,法国长篇小说的开端。小说分5卷,第1卷写高康大的出生、受教育、抵御外敌侵略和建立特来美修道院的故事;第2卷写庞大固埃的出生、巴黎求学和结识巴奴日的经过;第3卷就巴奴日是否应该结婚的问题引出各种奇谈妙论;第4、5卷描写了为探求婚姻问题的答案,庞大固埃和巴奴日、约翰修士一道外出寻找“神瓶”的经历。小说以神话般的人物形象、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又不免油滑粗俗的独特风格,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严肃主题,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描绘了人文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124.《堂吉诃德》

长篇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作品模拟骑士小说的写法,主要描写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游侠冒险的故事。堂吉诃德的遭遇对过时的骑士文学是一种尖锐的讽刺,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行迹反映当时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贵族骄奢淫逸、腐败残暴的恶行,对人民的困苦表示深切同情。作者运用夸张、对比、讽刺的手法揭露和批判丑恶现实,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一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作者戏拟骑士小说,又吸收了流浪汉小说的写实手法,全面描写了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为欧洲近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5.《哈姆莱特》

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取材于丹麦史,描写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哈姆莱特面临着为父报仇的重任,因为敌人势力强大,以及他本身思想的局限,不得不推迟报仇的行动,但是,一旦他认定了凶手,就变得勇敢坚决,在杀死凶手的同时也牺牲了自己,不仅铲除了奸人,还达到了重整乾坤、以正视听的目的。哈姆莱特虽然以自身的毁灭结束了复仇,但戏剧并没表现出悲观情绪,而是赞扬了他的复仇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在道义上的获胜。该剧通过哈姆莱特复仇表达了莎士比亚对当时英国政治形势的冷静思考,以及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


126.《失乐园》

弥尔顿的代表作,取材于《圣经》。全诗分为两条线索,表明两个主题。一条线索是亚当夏娃触犯禁令,偷尝禁果而失去地上乐园的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撒旦反抗天神,经过一场激烈大战,失败而失去天上乐园的故事。通过亚当夏娃线索,表达了清教徒的宗教观和伦理观;通过撒旦反抗的线索,塑造了撒旦反抗上帝、果敢坚毅、不屈不挠的革命战士形象,寄托了弥尔顿的革命理想和战斗激情。长诗对人类始祖被驱逐和撒旦失败的描写,也流露出一定的苦闷和忧伤,折射出英国17世纪革命高潮消退后的时代情绪。


127.《伪君子》

五幕诗体喜剧,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一个宗教骗子的丑行。通过达尔杜弗的所作所为,对宗教骗子的伪君子面目进行了揭露和鞭挞,反映了法国贵族社会的伪善和宗教的欺骗性、危害性。作品运用夸张手法塑造人物,让中心人物在第三幕才出场,并用他自己的言行来揭露自己的丑恶灵魂,使“高尚”的言辞与卑鄙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伪善的性格特征,增强作品的讽刺效果。作品结构严谨,戏剧冲突集中,语言精彩,富于个性特征。


128.《悭吝人》(《吝啬鬼》)

五幕散文体喜剧,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取材于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一罐黄金》,主人公阿巴贡是一个贪婪吝啬、爱钱如命的高利贷者,作品通过阿巴贡父子间的冲突,表现了对金钱的贪婪对于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的巨大破坏作用。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吝啬鬼阿巴贡的典型形象,构思巧妙,情节紧凑,心理描写细致生动。


129.《鲁滨逊漂流记》

长篇小说,英国小说家笛福的代表作。作品以一个苏格兰水手滞留荒岛的经历为蓝本,描写了主人公鲁滨逊流落荒岛28年,征服自然,创立基业的故事。鲁滨逊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新兴资产者、殖民者的典型,他出海冒险、征服自然的过程,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顽强的进取精神,作者还以此肯定了人的力量和劳动价值。小说采用自述体,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虚构的故事,讲求细节真实,语言朴素流畅,是英国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130.《格列佛游记》

长篇小说,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幻想游记体小说,记述外科医生、船长格列佛航海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等地的离奇经历。小说通过一个幻想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讽刺批判了英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表现了进步人士和劳动人民的正义斗争。小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寓意深刻,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讽刺揭露了黑暗腐朽的现实生活,语言简练,形象生动。


131.《汤姆•琼斯》

长篇小说,英国作家菲尔丁的代表作。作品通过真诚善良的汤姆与索菲亚好事多磨的爱情故事,描写了18世纪英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穿了上层社会的罪恶,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以金钱门第为前提的婚姻制度,表现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和善良愿望。作品以汤姆的经历为线索,采用对比手法塑造了汤姆和布立非两个对立的形象,以两人与索菲亚的关系为主要情节,把众多人物事件融为一体,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情节曲折,结构完美,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32.《老实人》

长篇小说,法国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的代表作。主人公老实人纯朴善良,头脑简单,寄居在男爵府上,信奉导师邦葛罗斯关于“世界尽善尽美”的哲学。老实人因和男爵的小姐居内贡自由恋爱,被男爵逐出家门,从此开始流浪生涯。 其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中老实人及其意中人和他的老师最初觉得世界是完美的,一切人和事物都尽善尽美,但他们在遭遇一系列无妄之灾后,终于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完善,唯有劳动可以使人们免除烦恼、纵欲和饥寒。文中还描写了一个政治清明、黄金遍地的黄金国,国中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寄托了伏尔泰的政治理想。


133.《新爱洛伊丝》

书信体小说,法国启蒙主义作家卢梭的代表作。描写了18世纪法国一对青年男女圣普乐和尤丽的爱情悲剧。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均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他们的爱情悲剧表现出以真挚爱情为基础的“自然道德”与蒙上等级偏见的“社会道德”间的尖锐冲突,控诉了封建传统观念压抑人的感情、扼杀人的幸福的罪恶,表达了作者主张感情自由、思想解放的人生理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小说以往返书信的形式透露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将人物情感衬托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具有强烈抒情色彩。


134.《拉摩的侄儿》

对话体小说,法国启蒙主义作家狄德罗的代表作,恩格斯称之“辩证法的杰作”。小说塑造了一个集“高傲与卑鄙、才智与愚蠢”为一体的人物形象“拉摩的侄儿”。拉摩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侄儿是一个落魄文人,小说通过描写“我”和“拉摩的侄儿”的对话,揭示了这个人物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小说中,拉摩清贫的生活让他的侄儿采取了游戏人生的态度。拉摩的辩白,控诉了冷酷的社会;他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心理和时代特征。


135.《浮士德》

诗体悲剧,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取材于德国中世纪民间传说,主要写浮士德探索真理的一生。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的思想发展为线索,以两场赛赌为开端,展示了他所经历的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五个人生阶段。浮士德探索真理的一生,概括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人士探索真理的过程,歌颂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教会的伪善,批判了德国丑恶的社会现实。诗剧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丰富深刻,背景广阔,抒情色彩浓厚,堪称一部史诗性的巨著。


136.《少年维特之烦恼》

书信体小说,德国作家歌德感伤主义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渴望自由和爱情却没有力量和勇气去争取的少年自杀的悲剧。维特的遭遇既反映了德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一代青年朦胧的革命要求,也反映出他们无力变革现实的软弱性。作品有力抨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贵族官僚阶级庸俗虚伪的本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义。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袒露出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写景、状物、叙事都同人物内心感受相结合,格调感伤,充满浓郁抒情气息。


137.《阴谋与爱情》

悲剧,18世纪德国作家席勒的代表作。取材于现实生活,故事讲述了宰相之子斐迪南与音乐师女儿露伊斯深深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告终。戏剧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冲突激烈,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18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恩格斯称之“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38.《悲惨世界》

长篇小说,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中心情节是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小说围绕冉阿让的生活经历,广泛反映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生活,真实再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与习俗的残酷与虚伪。提出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表达出作者以人道主义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的信念。作品情节曲折,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


139.《巴黎圣母院》

长篇小说,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街头卖艺的吉普赛女郎惨遭封建势力和教会迫害致死的悲剧。小说通过爱斯美拉尔达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残害平民的罪行,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对下层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作者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在夸张中完成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照,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140.《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小说,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代表作。作品以彼得堡贵族青年奥涅金与达吉亚娜的爱情纠葛为中心情节,提出了贵族青年的生活道路问题,曲折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和一代人的觉醒。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余人”典型奥涅金,通过他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农奴制阻碍人的个性发展,扼杀人的聪明才智的罪恶。别林斯基称之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141.《白鲸》

长篇小说,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被白鲸咬掉了一条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故事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作者赋予莫比-迪克的白色象征天真无邪和恐怖,以白鲸象征善和恶的混合,这也是人世的基本状况。小说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的规模和成熟的文笔,成为传世佳作。


142.《红字》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讲述了一名女性的爱情和生活故事:女主人公白兰因为贫穷嫁给一个医生,他们没有爱情,孤独中白兰爱上了牧师,并生下女儿。白兰被当众惩罚,带上标志通奸的红字A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小说反映了殖民地社会的冷酷,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赞扬了勇敢面对自身过错的行为。采用象征手法,结构巧妙,在心理描写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43.《草叶集》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包括近400首诗,反映了诗人自己以及整个美利坚合众国的成长过程。“草叶”象征着勃勃生机,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也代表着民主自由的理想,诗歌主题可以概括为歌颂自我、创造与民主。诗篇中,一个乐观自信的自我无处不在,同时诗人也赞美劳动者的巨大创造力以及祖国的美好山河,其民主意识从内在自我扩展到整个社会和宇宙。形式上,突破传统,创造了“自由诗体”的新诗歌形式,增强了诗歌表现力,其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对后来美国诗坛产生深远影响。


144.《简爱》

长篇小说,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作品描写贫苦孤女简爱追求自由独立生活的故事。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在压制和欺凌中得到磨练,坚强自尊、敢于反抗、敢于维护人格尊严、敢于争取平等地位和真诚爱情的平民女子形象,揭露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面目,抨击了以金钱门第为基础的婚姻爱情观念,赞扬了简爱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小资产阶级妇女要求民主解放的思想。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展开情节,心理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读来亲切感人。


145.《呼啸山庄》

长篇小说,19世纪英国女作家爱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部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146.《红与黑》

长篇小说,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左家斯丹达尔的代表作,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小说描写了一个平民青年于连企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作品通过他的人生经历,描写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无耻以及教会的伪善,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于连这个典型形象,刻画生动,人物形象饱满。


147.《欧也妮•葛朗台》

长篇小说,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代表作《人间喜剧》中的一部。作品主要写资产阶级暴发户葛朗台在法国大革命历史变动中的发家史及其吝啬的性格,他考投机成为巨富,然而却吝啬无比,眼看兄弟破产自杀而不救,逼走穷侄儿,断送女儿幸福。贪婪吝啬、爱情如命、狡诈冷酷是他的本性。小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148.《高老头》

长篇小说,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代表作《人间喜剧》中的一部。小说描写了四个交错的故事:一是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被上流社会金钱权势腐蚀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故事;二是高老头因溺爱女儿耗尽资产后惨遭遗弃孤独而死的故事;三是贵妇鲍赛昂夫人因敌不过有钱的资产阶级小姐而被情夫抛弃后归隐的故事;四是逃犯伏脱冷为金钱杀人,又因金钱被人出卖而再度被捕的故事。作品通过这些故事,尤其是中心人物拉斯蒂涅堕落为野心家的故事,揭露了金钱腐蚀导致道德沦丧的社会罪恶。结构严谨,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9.《包法利夫人》

长篇小说,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来自乡村的姑娘爱玛的婚姻爱情悲剧。小说通过爱玛一步步走向堕落并悲惨死去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腐朽庸俗的风气和道德沦丧的丑恶现实。作者“客观而无动于衷”地描写故事,心理描写深刻细致,结构严谨,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150.《艰难时世》

长篇小说,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功利主义者、地区国会议员葛雷梗和资本家庞德贝的所作所为为线索,描写了尖锐的劳资矛盾,全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作品通过两个功利主义者的丑行,揭露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和经济思想的荒谬性、欺骗性,嘲讽了利欲熏心的资产者,谴责了资产阶级畸形的家庭关系,抗议资产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描写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及其反抗斗争,用对比的方式突出劳资双方代表人物不同的生活道路,主题十分明显。


151.《双城记》

长篇小说,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为舞台,讲述了三个故事:梅尼特医生因揭露贵族罪行身陷巴士底狱18年;代尔那放弃贵族封号和遗产,自谋生路,大革命爆发后为营救管家被捕,由卡尔登冒名顶替而获救;得伐石太太为亲人报仇雪恨。作品深刻揭示了大革命前夕贵族与人民的尖锐矛盾,形象描绘了人民起义的场面,宣扬了仁爱的人道主义思想。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情节生动,把动荡的历史同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主题鲜明。


152.《德伯家的苔丝》

长篇小说,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作品描述了一个贫穷的农家少女苔丝悲惨的一生,被恶少奸污,又被心爱之人抛弃,最后杀死恶少被判绞刑。苔丝的不幸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小说控诉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对善良人民的迫害,有一定的悲观主义宿命论色彩。小说结构严谨,全部情节紧紧围绕女主人公的命运展开,并以自然景物烘托人物性格特征,语言质朴。


153.《复活》

长篇小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主要描写玛丝洛娃的冤狱及聂赫留朵夫在为其奔走伸冤过程中的精神复活,成为最著名的“忏悔的贵族”形象。作品围绕玛丝洛娃的冤狱全面暴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社会黑暗,批判了法律、监狱、资本主义的罪恶。小说提出俄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表达了俄国农民的反抗情绪和愿望,成为一部“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情节线索单一,人物心理刻画细致,讽刺辛辣,也不乏大量道德说教,反映出作家的思想矛盾。


154.《战争与和平》

长篇小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史诗性巨著。小说以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1820年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小说场景纷繁,构思宏伟,塑造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中穿插大量议论,使作品具有鲜明论辩色彩。


155.《安娜•卡列尼娜》

长篇小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主要描写了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改革、寻求贵族出路两个故事。安娜反抗虚伪上流社会,追求真挚爱情而被迫卧轨自杀的悲剧,揭露了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崩溃和道德的沦丧,反映了妇女民主意识的觉醒。列文的悲剧反映了作家世界观转变前夕的探索。这两条线索平行发展,将家庭生活与社会巨变熔于一炉,多角度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探讨了重大社会问题,思想内涵丰富,心理描写出色,体现了作家“心灵辩证法”的艺术技巧。


156.《死魂灵》

长篇讽刺小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主义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中心情节是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家乞乞科夫收购“死魂灵”的故事 。作品通过这一情节,生动塑造了各色地主、官吏的典型,形象显示出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两种社会势力的较量,揭露了新兴资产者残暴贪婪的本性,侧面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含泪的讽刺”,用“含泪的笑”来嘲讽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塑造了一系列鲜明人物形象,批判力极强。


157.《钦差大臣》

五幕讽刺戏剧,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主义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俄国外省小城中贪官污吏的丑态:纨绔子弟赫列斯达科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与批判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158.《罪与罚》

长篇小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情节主线是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赎罪以及和索尼娅的爱情故事。小说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受“超人”哲学影响犯罪与受罚的故事,深刻反映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发生的动荡与变化,宣扬了宗教的赎罪观念和反对暴力的思想。小说注重描写内心独白、梦境和幻觉,心理分析细腻而富有哲理性,特别是对病态心理的描写,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小说情节紧张,富有戏剧性,并有浓厚政论色彩。


159.《卡拉马佐夫兄弟》

长篇小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作品。作品围绕农奴制改革后一个“偶然组合的家庭”的命运展开多条线索,描写了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使一个亲子弑父的故事演化成一部重要的哲理小说,展示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悲剧主题。它是农奴制改革后的一个俄国社会缩影,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生活和人与人间的畸形关系。作家深切同情人民的苦难,鞭挞了自私贪婪、暴虐的“卡拉马佐夫气质”,体现了试图从苦难中求得新生,追求爱与宽恕的空想。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二重性。众多事件、人物相互交叉,平行发展,形成多声部、复调性的特点。


160.《地下室手记》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哲理小说,被称为“最好的存在主义序曲”。小说记叙了一个丧失理想、没有信仰的极端利己者的几件往事,揭示了一个现代人自私虚荣、矛盾的卑微心理。这部小说被认为是陀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与之前充满人道主义同情的作品相比,之后的作品更具哲学意味,更富思辨性。微信公众号:守望考研 整理


161.《父与子》

长篇小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描写了代表不同社会力量的“父”与“子”的冲突,即以巴威尔为代表的俄国贵族与以巴扎罗夫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间的冲突。通过描写巴扎罗夫同贵族阶级的交往和思想论争以及他勇敢面对贵族阶级恶意挑战等情节,表达了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利这一主题。小说采用对比反衬塑造人物,情节单一,结构简单,但思想内涵丰富。


162.《玩偶之家》

社会问题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娜拉为追求自由生活和妇女权利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本提出了关于妇女社会地位的重大问题,表达了广大妇女争取独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愿望,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资产阶级庸俗卑鄙的利己主义本质。作家把“讨论”带入戏剧,采用追溯手法使剧本结构紧凑、情节集中、主题突出。


163.《萌芽》

长篇小说,法国作家左拉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描绘了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和艰苦劳动,深刻反映了劳资矛盾和斗争,开创性地把无产阶级表现为强大的新兴社会力量,书名的象征意义就在此。小说生动地塑造了先进工人马赫、马赫嫂以及罢工领导人艾蒂安的形象,描绘出宏大斗争场面,气势雄浑,笔调豪放,对生活的反映真实细致,带有文献式的准确性,显示出较高现实主义成就。


164.《漂亮朋友》

长篇小说,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从政治经济、金融新闻,到教会、社交、私密,对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法国上流社会全方位地批判,尤其对上流社会男盗女娼的淫乱之风描画得十分细致逼真。小说以巧妙的构思、深刻的揭露、辛辣的嘲讽而令人叹服。莫泊桑敏锐地抓住了贯穿整部小说的核心的、杜洛阿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杀手锏”——“漂亮”两字来做文章,写尽了法国上流社会的淫荡腐败、追名逐利,画活了一群虚伪狡猾之士的群丑图。


165.《羊脂球》

长篇小说,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10个法国人同乘一辆马车出逃路上发生的小事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羊脂球虽地位低下,却热爱祖国,舍已为人,与那些自私虚伪的上层人士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歌颂了下层人民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嘲讽了上层人物的丑恶嘴脸。构思巧妙,细节描写出色,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166.《恶之花》

诗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法文原意“病态的花”,作者依据“从恶中去发掘美”的美学原则创作。分为六个部分:《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死亡》。以诗歌表现现代都市的丑恶、现代文明的虚伪和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贫乏空虚,是《恶之花》对诗坛的独特贡献,也是波德莱尔给日后现代主义提供的有益启示。


167.《麦琪的礼物》

短篇小说,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对贫穷年轻夫妇于圣诞节互赠礼物的故事。善良小职员杰姆和妻子德拉于圣诞前夕私下购买赠给对方的礼物,当二人将礼物呈现给对方时,才发现他们的礼物都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两人发出含泪的爱的微笑。作品歌颂了他们为爱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和牺牲精神,构思巧妙,结尾出人意料,显示出作家简洁明快、机智幽默的创作风格。


168.《虹》

长篇小说,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自耕农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精神发展的历史和两性关系的探索,表现了现代人的困惑、苦闷、挣扎和实现新生的渴望。小说重视人物的复杂心理,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结合在一起,透过时代变幻去把握个人激情,使重大社会主题与个人生活主题完美结合,产生了不同凡响的社会意义和心理学意义。


169.《约翰•克利斯朵夫》

长篇小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小说以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平民出身的德国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的奋斗历程。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个以个人奋斗反抗社会的英雄,他的曲折经历反映了十月革命前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彷徨、追求和幻灭的历程,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文化艺术的腐败,是一部史诗性的社会小说。从作品结构、人物形象到艺术风格都渗透着交响乐式的音乐构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象征手法的运用加强了作品的哲理性。因为这部作品,罗曼•罗兰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170.《老人与海》

中篇小说,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描写了老渔民桑提亚哥只身与厄运搏斗的故事。小说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它告诉人们,厄运和失败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客观存在,但人不应该屈服于命运,要从精神上战胜失败,勇敢面对失败。作家精心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个孤军奋战的“硬汉形象”,歌颂了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富有哲理意义,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


171.《永别了,武器》

长篇小说,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表现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主题。作品通过主人公亨利的悲剧命运控诉了帝国主义战争毁灭人的罪恶,揭露了帝国主义骗人的战争宣传,表现出强烈的反战厌战情绪。小说情节简单,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洁,富有感染力。


172.《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小说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描写了一个普通美国青年走向堕落,被判处死刑的故事。作品通过主人公克莱德堕落犯罪的故事,控诉了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腐蚀和毒害,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和司法制度的反动虚伪,说明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一切悲剧的根源。小说结构严谨,对比鲜明,心理描写细腻,以悲剧形式提出重大社会问题,从而反映社会本质,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173.《静静的顿河》

长篇小说,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说以葛利高里及其家人、乡亲的命运为中心,真实反映了哥萨克人民在巨大历史变迁中的动荡与分化,深刻揭示了哥萨克作为俄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由于战争和革命,在风俗、生活以及人们心理状态上的巨大变动,反映了他们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艰难历程。小说场面宏伟,气势恢宏,描写细腻,充满浓郁的哥萨克乡土气息,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悲壮史诗性作品。


174.《母亲》

长篇小说,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以真实游行为素材,小说中心人物是尼洛夫娜,作品通过巴威尔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母亲从一个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下层劳动妇女转变为自觉的革命战士的历程,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和人的强大力量,被列宁誉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标志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进入一个新时期。小说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特别是通过尼洛夫娜这个底层妇女的视角展示事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75.《日瓦戈医生》

长篇小说,俄国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小说以日瓦戈的生活遭遇为线索,有意避开对这一时期社会重大事件的直接描述,而将重心放在对俄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展示上,通过几个主要人物:日瓦戈医生、拉丽莎等在历史变革中的感受、遭际和命运,反映了时代面貌和革命的艰难曲折,揭示了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巨大牺牲,展现了知识分子接受革命和新生活的苦难历程,同时也暴露了革命中的某些偏颇和失误。


176.《布登勃洛克一家》

长篇小说,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副标题“一个家庭的没落”。作品以当时德国社会为背景,展示了一个资产阶级家族的衰亡历史。小说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的兴衰史,以及这个家族的竞争对手施特罗姆家族的发家史,形象说明德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过程,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小说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再现社会的历史进程,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简洁。


177.《荒原》

长诗,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作品由5章构成:《死者的葬仪》、《对弈》、《火戒》、《水淹之死》、《雷霆的话》。以“死而再生”和“寻找圣杯”两个神话原型为框架,以荒原象征战后平庸乏味、充满欲念的丑恶现代社会,通过对伦敦生活的侧面描写,展示了一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荒凉混乱的景象,说明只有依靠上帝才能使荒原得到拯救。长诗没有完整情节,运用象征、隐喻、自由联想、时空错位等暗示主题,旁征博引,晦涩难懂。


178.《毛猿》

表现主义戏剧,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代表作。主人公扬克是一艘远洋轮船上的司炉,以身强力壮得到同伴的敬畏而自豪,但被资本家视为“毛猿”,他到处寻找他的生活地位,最后只好与动物园的一只大猩猩结交朋友,结果却死在它的大力拥抱之中。奥尼尔以“毛猿”这一意象喻指现代社会中的人,揭示现代人在工业文明中丧失自我的悲剧。


179.《变形记》

短篇小说,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成名作。描写一个人变为甲虫的荒诞故事。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为甲虫,引起家人的惊骇和厌弃,最后在孤独痛苦中悄然逝去。小说通过这个荒诞故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触目惊心的人变为非人的异化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缺乏同情理解的现状,表达了小人物的压抑感和孤独感。作品构思奇特,以荒诞手法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深刻,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180.《城堡》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名叫K的测量员从家乡赶到城堡,准备履行自己的职责,城堡虽近在眼前,却可望不可即,不论K怎么努力都无法靠近城堡,最后甚至断绝了与城堡联系的一切可能性。作品贯穿着社会批判的主题,广泛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矛盾,抨击了专制压迫和官僚的荒淫腐败。小说以“卡夫卡式”的形象塑造和多层含义的隐喻加以表现,笼罩着一股神秘、梦魇般的气氛。内容怪诞离奇、形式新颖、文字简洁、结构紧凑,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181.《追忆似水年华》

长篇小说,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里程碑。小说中除了第一部中斯万之恋故事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其余都是第一人称叙述。小说开卷,“我”从床上醒来,由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引出了他的家庭身世和个人经历的回忆,还引出了盖尔芒和斯万两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追忆似水年华》改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关注人物的潜意识活动,对后来西方文学影响很大,普鲁斯特被尊称为现代小说大师。


182.《喧哗与骚动》

长篇小说,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主要描写美国南方旧庄园主康普生和他的四个儿女的生活情况。书名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名言“生命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意义。”作品正是通过康普生一家的不同命运,表达这一主题。分为四部分:班吉部分、昆丁部分、杰生部分、迪尔西部分。艺术手法上,小说叙述角度不断转化,时序错乱,大量采用潜意识描写。微 信公众号:守 望考研 整理


183.《尤利西斯》

长篇小说,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书名从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主人公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来,分为3部分,叙述三个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不到一昼夜的经历和感受,广告经纪人布罗姆与愤世嫉俗而又迷惘苦闷的斯蒂芬巧遇,并把他带入家中,全书以长达40页的莫莉内心独白作为结束。作者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把人物内心意识乃至潜意识中自然流动的思绪准确细致地传递给读者,通过布罗姆的庸人主义、斯蒂芬的虚无主义、莫莉的肉欲主义的剖析,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格破裂、道德沦丧的悲剧现实。作品对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184.《禁闭》

五幕哲理剧,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著名作品。主要人物是一男二女:逃兵加尔散、同性恋者伊内丝和色情狂艾斯黛三个有罪的鬼魂。他们每个人都是另外一个人的刽子手,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证明了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即地狱”,同时说明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的自由,但总有客观因素破坏它,这就从艺术角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间的关系。作品通过鬼魂间无休止的争斗和折磨,阐述了作者关于人的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


185.《局外人》

中篇小说,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成名作。主人公莫尔索是一名小职员,他对于母亲去世表现得麻木不仁;对情人也无所谓;朋友让他做什么他总是“怎么都行”;甚至无意中杀人之后被判处死刑,他都漠然处之,宛如脱离现实世界的“局外人”。小说以主人公这种反常的心态揭露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体现了存在主义者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看法,表现出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采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于冷峻、单调叙述中表现“局外人”的性格特征。


186.《等待戈多》

爱尔兰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代表作。共两幕,中心人物是戈戈和狄狄,他们在荒野路边的一棵枯树下等待戈多,用无聊的动作和语言消磨时光。黄昏时分,信使小男孩说戈多明晚来,第二幕基本重复了第一幕,戈多同样没来。该剧揭示了人类处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境地,具有悲观主义倾向。艺术上集大成,怪诞的舞台形象、支离破碎的情节、逻辑混乱的语言,构成了荒诞派戏剧的重要艺术特征。


187.《第二十二条军规》

长篇小说,美国“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的代表作。小说以二战为背景,通过对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内幕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无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分为42章,每章由一个人物为中心讲述一个故事,再由贯穿全书的人物尤索林将之串联起来。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荒谬绝伦的典型,性情古怪、情感冷漠、行为疯狂、不可理喻是他们的共同特征。“第二十二条军规”有深刻内涵,指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隐喻了一种悖论般的荒谬处境,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和有理性的荒诞,象征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谁也看不到却无所不在的统治。


188.《百年孤独》

长篇小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命运,描绘了小镇马孔多由兴起、发展、鼎盛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而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作品把神话传说、梦幻幽灵,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思奇特,情节荒诞,置人物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漫长时间之内,通过时间上的回旋和手法上的反复形成一种变现实为梦幻而不失真实的艺术世界。这部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89.《跳房子》

长篇小说,阿根廷当代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代表作,拉美“文学爆炸”经典作品,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追求人生真谛来到西方文明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失望之余,他返回“人间”-布宜诺斯艾利斯,然而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无论是巴黎还是阿根廷,都让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跳房子》是一部充满阅读挑战的巨著,为拉美新叙事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傲慢与偏见》

长篇小说,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讲述了19世纪英国的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班纳特家中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故事。片中因为男主人公富家公子达西的傲慢,从而使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偏见,险些错过心中的真爱,经过一系列的周折,最后两人终成眷属。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反映出作者的婚姻观。

随机为您推荐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文学考研 |190个外国文学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五大三粗网   sitemap

回顶部